?
柳城縣堅持“政治、法治、德治、自治、智治”五治融合,致力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建設,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扎實推進,有效確保柳城縣鄉村社會大局和諧穩定。
一、加強黨組織建設,強化政治引領
(一)鞏固隊伍建設。一是優化調整村干部隊伍。嚴格執行村干部退出機制,及時調整不勝任現職村干部。二是實施村黨組織書記“頭雁計劃”,評選出“頭雁計劃”村(社區)黨組織書記26人。三是抓實到村任職選調生考核管理。四是開展“農村黨員大培訓”行動。以基層黨建、村集體經濟、鄉村振興、基層治理等工作為重點,采取“線上”、“線下”、“室內”“室外”相結合的形式,抓好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,提升服務群眾能力。
(二)加強組織管理。一是升級村級組織活動場所。爭取市縣專項經費新建或改擴建42個面積未達300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,實現全縣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全部達標。二是開展換屆“回頭看”調研走訪。掌握基層班子現狀、運行情況和黨組織書記履職情況,不斷提升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整體功能。三是整頓軟弱渙散(后進)黨組織。對倒排的1個軟弱渙散村、6個后進村逐村落實“八個一”整頓工作機制,形成全方位的整頓保障體系。
(三)強化基層治理。一是擴大基層治理覆蓋。推行“三會興屯”基層治理模式,2022年“三會興屯”鄉村治理模式覆蓋率達80%。二是持續選派駐村幫扶力量。2022年繼續派駐脫貧村駐村第一書記、工作隊員91人。2023年新一輪駐村幫扶工作正在有序開展。
二、加強法律宣傳,強化法治保障
(一)加強法治宣傳。運用“互聯網+”宣傳模式,在柳城普法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打響“三百工程”普法特色品牌,深入開展法治宣傳和“法治文化惠民行”教育活動。2022年“柳城普法”官方微信共發布普法信息90期193條,閱讀量18742人(次);開展宣傳活動126場次,發放宣傳資料、普法讀本等15萬份,受教育15萬人(次);解答群眾法律咨詢1570人(次);開展“百校百課”65場(次),受教育師生2萬人(次)。
(二)健全體系助調解。全縣形成了以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導,村(社區)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,區域性、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為補充,調解員為觸角的多層次、寬領域、全覆蓋的組織網絡體系。全縣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171個、村(社區)調解員695人。2022年共調解民間糾紛1831件,調解成功1808件,調解成功率98.8%。
(三)落實法律顧問、“三官一律”和“法律明白人”服務隊伍。2022年選派132名政法干部組建“三官一律”服務隊進駐139個村(社區)開展工作,實現村(社區)法律顧問全覆蓋。以村(社區)網格為單位,推選出以農村黨員、人民調解員、網格員等組成“法律明白人”隊伍,每個村(社區)均有3個“法律明白人”,共培育“法律明白人”417名。
三、傳播文明新風尚,加強德治教化
(一)倡揚文明實踐。全縣域整體推動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,建立建強“1+23+N”支縣級志愿服務隊伍,輻射294支志愿服務隊,志愿者注冊人數9.2萬人。制定理論宣傳、文化服務、教育服務等5大類、鄉村振興、鄉風文明、政策宣傳等35項主題的“文明實踐清單”。結合慶祝我們的節日:“清明節”“三月三”“端午節”“中秋節”等開展系列慶祝活動,引導干部群眾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2022年,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7200余場,直接服務群眾85萬多人次。
(二)推進移風易俗。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開展送“百場文藝演出”下基層、進學校,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。柳城縣《“百村百戲”唱新風》工作案例入選“廣西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方法31例”材料匯編。配合舉辦太平鎮古么屯全國“村晚”錄制演出活動,在春節期間向全國觀眾展現柳城縣農村優秀傳統文化。
(三)創新基層宣講。創新“線上+線下”理論常態化進基層宣講模式。“線上”推出柳城宣講在線欄目,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、落地生根。“線下”宣講依托沖脈鎮“芬姐講壇”、古砦仫佬族鄉“紅色學堂”、大埔鎮“晚八點小課堂”等特色宣講方式,讓理論宣講走向田間地頭、農家小院,用群眾聽得懂的鄉音、摸得著的“小變化”講清“大道理”。
四、找準治理點,發揮自治強基
(一)完善村規民約提升自治能力。組織各村全面對村規民約修改完善,突出村(社區)情,彰顯特色,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、反對鋪張浪費、反對婚事喪事大操大辦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中,讓村民由被動管理到自我管理,從而進一步提升基層自治能力。
(二)推行“三會興屯”模式促進民主管理。組建“三會”機構,推選屯黨組織、理事會、監事會負責人。優選209個自然村作為“三會興屯”工作試點,扎實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,促進了基層民主協商、民主決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監督。
(三)“積分+清單”提升鄉村治理有效度。推行鄉村振興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,積分到達規定標準以上家庭可以到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物品。推行村級組織公共服務事項準入制度,制定村級組織依法自治事項指導清單、村級組織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指導清單、村級“小微權力”事項清單、村級班子主要負責人責任清單等8類清單,讓村“兩委”干部明晰“該做什么,該怎么做”,讓群眾一目了然事情“去哪里辦、怎么辦”,使得鄉村治理更貼民心、更加規范有序。2022年推行鄉村振興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的村屯6個、實行清單制的村1個。
五、發揮科技優勢,提供智治支撐
(一)依托各級綜治中心,全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現代化、信息化建設。建成有固定人員、功能齊全的縣級綜治中心1個、鄉鎮級綜治中心12個、村級綜治中心139個,進一步推進了公共場所、重點部位和重要路段綜合防治全覆蓋,實現了群防群治的科技化和信息化,提升了群眾安全感。
(二)推行“一枚印章管審批(服務)”模式。開展線上線下“即時辦、延時辦、預約辦”的“三辦”服務。充分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新技術,推出智能審批服務,為老年人、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便利服務,提升鄉鎮政務服務網點“智能”水平。??
(三)發揮科技力量加大防治力度。建設公共視頻監控系統(即“雪亮工程”),同時引導群眾安裝庭院式視頻監控(網格小天網)看家護院。已安裝天網攝像頭950個、雪亮工程攝像頭1015個,納入公共監控平臺的百姓小天網攝像頭8086個,有效提升對突發緊急事件的快速處置能力,有效震懾違法犯罪活動,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